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五十一章 凛冬(2 / 2)

这时,忽而听到城里的钟声响起来。住在京城的百姓都知道,在五更天时的钟声是什么意思:早朝!

而这钟声于百姓而言,基本和公鸡打鸣差不多。夜晚要过去了!新的一天到来。





且说,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清晨,当今天子难得一见要早朝。昨天下午建奴兵临城,便有通政司全部传达到。

清晨五点时分,随着午门上悠扬的钟声响起。在午门外的等候上朝的文臣、勋戚们一一的从朝房里出来。

这里额外说一句,虽然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狠人,早晨定在早上五点开始,还不耽搁7点钟各衙门上班。而且风雨无阻。但,正所谓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
大明朝的衮衮诸公不可能在皇城外喝西北风,挨露水。

午门之外是尚宝司、中书科、六科直房等。大佬们,百官们便是在值房里等候。而这百年来的惯例,各有各的“地盘”。绝不会去错。

这个时候绝不会有官员去串门。大佬们在这个点都很疲倦,没有人有心思和你搞什么勾兑。

文左武右。

文臣之首便是两个阁臣:钱龙锡、成基命。

其后是九卿:吏部天官王永光,户部尚书毕自严,兵部尚书王洽,礼部尚书何如宠,工部尚书张凤翔,刑部尚书乔允升。左都御史曹于汴,大理卿康新民,通政使周延儒(以礼部尚书掌通政司事)。

武臣之首枢相:孙承宗、李邦华。

其后便是大明朝的武勋们:英国公张维贤,成国公朱纯臣,总督京营襄城伯李守锜,新乐侯刘文炳,驸马都尉冉兴让,诚意伯刘孔昭,惠安伯张庆臻,宣城伯卫时春,嘉定伯周奎,左都督田弘遇等。

群臣从午门中而入,过金水桥,并没有如往日早朝一般在承天门前列队等候上朝,而是继续前行,去往皇极殿中。

这是大朝!

皇极殿原为“奉天殿”。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殿。其功能并非上朝所用,而是为重大的政治事情所准备。如新帝登基,皇帝大婚,册立皇后,命将出征,在三大节(万寿节、元旦、冬至)接受百官朝贺,并在此赐宴。

作为新进崛起的“红人”,御史原抱奇走在队伍中,在心里揣摩着。通政司明明通知的是早朝,怎么变成大朝?半点消息都没有!

但想想建奴都兵临城下,天子要拜将,恐怕也是正常的。他应当在此事中如何获益?

礼部右侍郎钱谦益在六部队列中同样是一脸的懵逼。作为朝中东林党的大佬,他照样没得到任何的通知。现在都火烧面门,天子还搞这个小把戏?

兵部尚书王洽老朽不堪,满头白发。面无表情的跟着队伍。自兵部和枢密院合流后,他这个坐堂尚书的职权已经被剥夺一空。大小事由孙阁老主持。

皇极殿外丹陛重重。不够格的官员们便在殿外站着。够资格的朝参管们一一进殿,站好。

稍后净鞭三响,王承恩、高时明、方正化、王永祚等大太监们和近臣文震孟、倪元璐、锦衣卫同知董琨等簇拥着崇祯走上丹陛,升座。

在首辅钱龙锡的带头下,百官躬身行礼,山呼道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“万岁”的声音在皇极殿中回荡,崇祯嘴角露出一个讥讽的笑容。

万岁个屁哦!

城外都已经是大军临城。

“众卿平身!”崇祯没有依照惯例让太监们唱礼,而是从御座上站起来,俯身着大明群臣,“朕有旨意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