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41节(2 / 2)


  “晏清河跟你走那么近,想要做什么,你不会不知道,小晏将军,你以为他是真心待你?”

  他呵呵一笑,笑得渗人:“你一还京,手里握着的还是禁军大权,你说他看中的你什么?”

  晏九云心神再被一刺,经他剖析,脑子乱如疯长杂草,情不自禁地复又问他:

  “你到底找我做什么?”

  程信忽伸出手,像个慈爱的长辈一般帮他把头上枯草拈下,晏九云下意识一躲,就要出手,见是这个意思,又慢慢松弛下来。

  “小晏将军,建康我是回不去了,昏主无道,引豺狼入室,多少百姓蒙难?这样的朝廷,不值得我再卖命,但要我在晏清源兄弟任何一人手下做事,我也不肯,两人一样,一旦篡权,不过暴君,嗜杀滥杀,”他目光一转,落到晏九云脸上。“唯有你,仁爱胸怀,若能得天时地利,未必不能做一代明君,我倒愿意择良木而栖!”

  第一回有人对他说这样的话,晏九云闻所未闻,这也是他从未想过的,除却媛华曾劝他大丈夫当立大志,此刻,蓦地想起,倒有种奇异的不谋而合之感了。

  可天下,是大将军的天下啊,这个念头,很快重据心头,晏九云无意识地把脑袋一摇:“我不是帝王之命,我知道。”

  程信嗤地笑了: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晏垂不过六镇小卒起家,你的大将军幼时也不过一个泥腿子跟着晏垂疲于奔命,难道你要一辈子都仰人鼻息?这样的日子,你还没过够?!”

  说的晏九云一愣,程信耐心跟他解释道:“晏清源杀了你母亲,此仇不共戴天。晏清河则要利用你,你想想,如果他一旦得手,你再无利用价值,而又是暗害晏清源的知情人,到时,他又会如何待你?!阿媛为何会死,你的母亲为何会死?倘若你大权在握,谁还敢再加害于你?!”

  连珠炮的陈词,听得晏九云两处太阳突突直跳,他忍不住摸了摸腰间匕首,只觉浑身血液都沸腾了起来,一时间,脑子里乱如飞蓬,薄唇紧闭,久久不发一言。

  见他神情不定,程信伸手搭上他肩头,郑重其事道:

  “你好好想一想我的话,你母亲的死,不需要我再多言,至于晏清河,你若不信,我大可以替你一试。”

  晏九云忽的抬首:“不必了。”

  程信拿不准他这个不必了是指什么,好在,晏九云很快问道:

  “你说吧,你想怎么样?”

  第170章 东柏堂(4)

  程信眸光一闪,犹似猎物已压到爪底的猛兽一般快慰笑了:“小晏将军,看来我没看错你,”说着,朝四下里一探,上前两步,坦率说道:

  “眼下,晏清源封无可封,你怕是不太懂这里关窍,他走的,却是江左宋齐权臣的路子,不过又简省些,封爵加九锡殊礼是一步到位,很快,你等着看,就轮到逼你们的皇帝禅位了。”

  这些,对于晏九云来说,听着毫无波动,在他看来,大将军理所当然应该如此。于是,反问程信:

  “大将军的功勋,都是自己一刀一枪,从沙场上挣的,他做皇帝,也是自然,我凭什么做皇帝?谁又服我?”

  程信微讶,暗道你果然也不是个傻的:“不错,这也正是你的良机,你可知为何柏宫八百人就能过江打进台城?原因也在此,他若是八万大军,必引得建康严阵以待不敢掉以轻心,恰是他势弱,所以才有机可乘。你也是,无论是兄是弟,都不曾真正把你放在眼里,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,你难道就不想做一回渔翁?”

  晏九云听得迷惘:“阿媛和母亲都不在了,我做皇帝,又有什么意思?”

  程信一怔,好不失望,把他这个院子这么一瞧,人烟杳然,四下冷寂,果然是没什么气象可言,他重重叹口气,盯着晏九云道:

  “如果阿媛没死呢?你愿不愿意为她赌一把?你若不出头,可就永远不能真正地护住了她!”

  晏九云表情顿时凝滞,好半晌,眼珠子才一转:“你说什么?!”

  程信道:“我自颍川回来,一直留心她,又怎么能袖手旁观,我只问你,肯不肯听我一劝?”

  眼见他要发急,程信如何不知他关心的是什么,遂用无比慈爱的语气说道:“你若是能成,我自然什么都告诉你,若是不能,我告诉你又有何用?还不是要仰人鼻息,不知哪一刻,就沦为弃子?”

  晏九云彻底愣住,良久,把头慢慢一点:“我想见她。”

  寒衣节祭扫后,不过几日,巴蜀传来萧逸同江陵萧铎混战的消息,晏清源只是哂笑,借小皇帝之名,在宫中设宴,众人醉眼朦胧中,看见的是齐王晏清源腰间明晃晃佩剑。

  酒过三巡,晏清源毫无醉意,头一转,问县公元晖业:“中书监最近都读什么书?”

  元晖业大口饮酒,眼睛盯着江左传来的白紵舞,仿佛心神全被曼妙舞姿吸引,狷狂道:

  “数寻伊、霍之传,不读曹、马之书。”

  大袖一遮,又一杯酒下肚,继而,重斟一盏,神色自若,做出要给晏清源敬酒的模样:

  “来,与齐王饮!”

  晏清源嘴角含住一丝微笑,举杯遥接,薄唇碰到玉酿的那一刻,没人看见他眸子里掠过的那道光芒是何等的阴沉。

  因筵席略显嘈杂,除了就近几人,余者没有听见的,李元之离他最近,视线一直没离开晏清源的脸,果然,见他毫无异色,那风雅带笑的模样,看起来,依旧倜傥,便只字不提,默默饮酒。

  玉绳低转,一点明月窥人,筛下无数银霜。

  百官各自散了,晏清源出了宫门,翻身上马,同李元之一前一后疾驰大道,不多时,一入街市,便恍若又回到了昔年鼎盛的洛阳旧都。道上车水马龙,熙熙攘攘,月色亮的清透,可那股热闹劲儿却一如白昼:

  红光光的火炉子旁,胡饼打得正旺,更有胡炮肉香气飘出里把路远,摊子前人头攒动,挤了不少哈喇子直咽的稚童,一双双眼,直勾勾粘在肉上不动了。

  晏清源一路含笑,一路走,路过馄饨摊子时,把手一负,笑道:

  “参军,吃碗馄饨再走。”

  见他颇有兴致,李元之下马,两人走近热气腾腾的一片香雾之中,撩袍一坐,李元之摇头苦笑:

  “世子,方才满案的珍馐佳肴你不用,偏要吃碗馄饨?”

  晏清源已经一取双箸,敲着案面,笑吟吟对卖馄饨的老妪说:“两碗。”

  呼哈的白气一润,晏清源那副眉眼倒更显柔和秀雅,馄饨端上来,他深嗅一把,赞了两句,一面吃,一面慢条斯理跟老妪问起今年秋收,老妪一人两头忙,哪里顾得上跟他闲聊,也就东一句西一句回得敷衍。

  李元之见他心情甚佳,似早把酒席上那一幕的不快抛掷到了脑后,于是,也笑呵呵地把热馄饨送下肚,一解荷包,掷出几枚永安五铢,叮叮当转悠地乱响,晏清源“啪”地一声给定住,捏起一枚,对着烛光,凝神看了看,忽的一笑:

  “武定三年,别铸此钱,一晃好几载过去了。”

  这说的是当时货币盗铸弥众,晏清源果断令百炉重铸新钱的旧事,李元之一愣,紧跟着忍不住发一句兴慨,话音刚落,晏清源已经变了脸色,冷笑一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