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6节(2 / 2)

  在庆丰县的销售,苏祁林也没急,机器还没有运送来,厂房没收拾好之前,他不准备拿样品去做销售,等机器到位,安装好,培训工人时,他再开始。

  九月末时,苏祁林这边的厂房就位的同时,越廷文带着机器和一位机器卖家配的技术人员过来,开始了安装机器,培训工人,实验产品阶段。

  厂子里苏祁林原本有的七人,和顾安平,再加上新招的人有三个,越廷文带了两个人放进来,这些人都有些忐忑。

  周围人都持观望态度。

  厂房的相关手续在越廷文来了之后开始办理,因为越廷文的户籍是外籍,这家厂子成了中外合资,享受了最初引进外资时的优惠政策,王振梁又给他们了一些优惠,不但免税几年,还给了很多便利条件。

  苏祁林和越廷文商量了一个品牌名注册了,叫“福庆”。两人都没什么艺术感,但是统一共识就是得吉利,用两人的姓名有点傻,索性也不想了,就选了两个吉利的字,包含了庆丰县的一个字,算是纪念下。

  外包装两人也商量了下,越廷文找了设计人员给设计了,几个口味几个不同颜色的包装袋,纸箱子上标记好口味。

  面饼的制作,很快调整好,调料方面,他们又研究了下,毕竟每个地方的口味不一样,放哪些进去,量是多少,都琢磨了一阵。

  刚好李民勇他们是卖小吃的,李民勇和他父亲都有厨艺,请了他们来品尝给意见,最后定下了三种调料包,一种麻辣,一种三鲜,一种酸辣。

  都是非常简单的,至于复杂一点的,加蔬菜调料包,酸菜,肉粒,泡面搭档等等,目前还没有出现,苏祁林让比较信任的邢国志带人实验下,这也算是创新了,是竞争力,后续慢慢上。

  十月份时,第一批方便面生产了出来,一天两万包,封装在一千个纸箱中,苏祁林先给了自家的百货商店一百箱,给了沈长发一百箱,剩下的和接下来生产的运送去省城部分,留一些批发。

  这边继续生产,顾安平去了百货商店做销售。

  吃着香不香先不说,用热水泡出来,香味儿都飘的好远,泡一泡就能吃,还能直接干吃,香香脆脆的。

  零卖一包三毛钱,不算贵,都想买个新鲜回去尝尝,第一天就卖光了,供不应求,这只是百货商店一家。

  沈长发那边,本来以为会赔本的,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了一多半,要是后续跟不上,就会断货,忙跑去苏祁林这边催货来了。

  沈长发当初答应预定,苏祁林自然给他留着一些。

  沈长发和苏祁林的商店起了带头作用,一些散户,和其他镇子上的小商店,也纷纷过来要进货。

  有了一样吃的,另外一样自然会相应的销量下降。随着苏祁林这边方便面的热销,挂面,锅巴,面包的销量在庆丰县受到了冲击。

  之前进的货没卖完,自然不会进新的,面粉厂连着一个多月连轴转,加夜班弄出来的东西,罕见的滞销了。

  第84章 手术

  有合资企业的保护罩在, 苏祁林也已经独立于面粉厂, 那些人再想沾什么利益也不可能了,眼看着苏祁林那边越做越火, 心里发急也没用, 原材料这些苏祁林早就想到了, 配套设施里有磨面机,小麦囤积了不少,而且还不断的在四周县收购,并不仰仗面粉厂。

  现在这个时候也不像后世那样吃多了速食强调少吃健康的时候,大家追求新鲜, 省里那么多人,就算一人尝一包,也是个不小的数目,更何况这东西是消耗品。

  厂子有条不紊的运作, 苏祁林不在也有人专门负责。

  不用打广告,各地供销社, 个体户等都来这里进货。

  厂子有了效益,苏祁林也没小气, 给工人都加了工资,两个哥哥之前悬着的心也落下来了,踏踏实实跟着苏祁林干。

  因为供不应求,扩大了厂房,生产线又加了两条,在县里招工了十几个人, 其中就是当初帮过忙的陆哥,他的倒卖票的生意已经不能干了,看着厂子里的活计不算重就来应聘,苏祁林念着之前帮忙的情分就收了他。

  陆哥年龄有些大了,也不想折腾,安于现状,不过他对县城熟悉,人面也广,也是他的优势,可以辅助销售,购买原料。

  新厂子这边效益不错,原面粉厂按捺不住,快过年时,找了王振梁说和,让苏祁林也帮他们弄一套方便面生产线,为人民服务。

  苏祁林笑了,为人民服务可不是这样服务的,他才刚开始没多久,就要给自己树一个竞争对手吗?而且还是人品不怎么样的对手,他又不是傻子。

  苏祁林只告诉王振梁,设备都是越廷文弄的,他不做主。

  王振梁也没办法,之前面粉厂做的太过分,他没再劝,跟苏祁林说了一声,走个过场。

  不管他们如何想办法,敌对是不可能的,方便面厂是合资,为县里创造了就业机会,缴税不少,带动了经济发展,王振梁和县里一部分人也是站在苏祁林这边的,还希望有更多的合资机会,苏祁林也不怕他们闹什么。

  看到了合资的优势,年后开春时,苏祁林找越廷文帮忙再合资一家服装厂,服装厂越廷文只占个名头,不用出资出力,其余的苏祁林来做。

  程心兰那边生完孩子出了月子就开始继续小作坊做衣服的事儿,不过百货商店那边的衣服她们这几个做已经无法满足了。

  所以开个小服装厂,申请商标,买专业的机器,切割,缝纫等,再招一些人。

  苏祁林跟程心兰商量过,有了之前小作坊的经验,对于再大型的厂子她也有些信心,给她配个财务,前期他带着管理,后期就程心兰负责了。

  有了自己的商标,设计师也是现成的。之前他们做衣服都是拆了买来的时新衣服,仿照做的,再加点别的小细节稍微修改下,相当于早起的山寨,这样做是不可能长久的,还是需要有自己的特色。

  程颖慧去了广市上大学,学的是设计,她又在广市那边,见识到的时新样式多,自己也有些想法,在程家时,很多衣服都是她修改的样式,如今见的多了,学到了专业的只是,设计想法更多,有什么新的构思会画图,自己做做,再将样品以及配上材料尺寸的图寄回家给程心兰。

  如此的流程形成,服装厂开办的也很顺利。

  苏祁林程家做的衣服注册了一个牌子“禾呈”。如今的品牌意识不强,等到大批服装厂建立,国外品牌大批拥进来,就会明白。

  将方便面厂,服装厂理顺了后,在八二年秋,苏祁林带了顾安平去了深市,在深市开了他们第一家工厂。

  是一家服装厂,这家厂子,规模比庆丰县给程心兰建的大十倍不止,招收了上千人,单单是厂房就建造了几个月。

  服装设计的工作,请港市一名服装设计师,带着程颖慧设计,苏祁林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意见,夏天裙子,纯棉t恤,带各种印花的短t长t,卫衣,工装,牛仔衣,大衣等。

  这些衣服大部分走出口,还是“禾呈”的牌子。

  至于出口地方,就是程素心他们上学的城市。

  程慧兰在语言学校时,在各个地方打工,参与各个行业,申请到了程素心学校的商学院,虽然不是全额奖学金,需要的钱已经不多了,苏祁林让她好好学习,别担心钱的事儿,她的确很努力的学习,平日里非常忙碌,有空的时候也不玩儿,零散时间还打工,中外人士认识不少,在一次苏祁林来看她们时,让苏祁林出口东西来这里,她负责找买家。

  有越廷文的外贸商行,苏祁林早就在计划着出口的事儿,光挣国人的钱反倒在国外花钱,让他很不得劲,也得挣挣国外的钱,程慧兰这么一说,苏祁林就着手行动了。

  生意越做越大,苏祁林的资产也越来越多,给程家人提高生活水平,营养水平自然不在话下,去国外看程素心,给她提高生活品质更是毫不吝啬。

  在国外购物方便,程素心自己除了学习心无旁骛,每次都是苏祁林给他置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