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第178节(1 / 2)





  永兴帝沉默地看着一筐筐灰不溜秋的作物在他眼前被挖出、过称,随着下人一声声报出重量,永兴帝的呼吸也愈发粗重。

  最终,所有土豆和番薯都被挖出过称,管事将记录这此处作物产粮的册子交到了穆空青手上。

  四亩田地、半亩荒地,共得土豆三千余斤,红薯两千三百余斤。

  是江南最丰腴的土地一季所得稻米的十倍有余。

  须发皆白的礼部尚书踉跄了几步,穆空青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老人家。

  “是上天……天佑我大炎!”

  第126章 一次育种

  秋收之后, 北地往往都会进入农闲期,而南方部分土地丰沃的地方,则会开始冬耕。

  此次穆家农庄上收获的番薯和土豆, 加在一起拢共能有数万斤。

  而先前收到过穆空青所赠土豆的几户人家, 基本也都有尝试栽种。

  虽然这些人家栽种的规模没有穆家这么大, 但积少成多, 加在一起算一算也有近万斤了。

  这些土豆和番薯全部都被留下育苗,从京城到江南, 所有属于大炎皇室的农庄都被腾了出来,并在皇庄四周用水泥围起高墙。

  在土豆和番薯被发往大炎各州府,由各地官府自行育种的时候,关于高产粮种的消息很大概率就瞒不住了。

  所以按照永兴帝的计划, 朝廷发往各地州府的粮种数量,最好能够保证各地州府培育一季之后的所得,便足够供给辖区内的百姓们尝试耕种。

  假设一斤土豆做种栽种, 一季可以产出百斤。

  而各州府若要保证辖区内大部分百姓都能得到粮种, 至少需要准备一万斤土豆。

  那么朝廷派发至各州府进行培育的粮种,则至少需要有一百斤。

  这样才能让大炎各地百姓, 差不多同时得到高产粮种, 也能最大限度地将高产粮种之事保密。

  钱大人粗略估算了一下,在有冬耕的前提下,想要尽快种出足够发往各地府衙的粮种,仅凭皇庄的土地自然是远远不够的。

  这事儿的问题倒是不大。

  当日在场的诸位大人, 如平远侯府这般已经知晓了高产粮种之事的勋贵朝臣,甚至包括穆空青在内,手上都有不少私产。

  这会儿也不是计较自家庄子上那点产出的时候,众人纷纷自觉主动地在各地农庄上围起了高墙, 并将庄子内的农人全部换成了可信之人。

  只是这样一来,土地是够了,粮种却有些捉襟见肘。

  好在穆空青先前令人尝试过番薯藤扦插的法子,现有的粮种可以先供南方冬耕,待到北地回春,再用番薯藤和新收获的土豆在北地种植。

  朝中诸多权贵不约而同一般将自家的庄子围了起来,这事儿虽引人注意,但也有不少好处。

  至少,那些最早动工的皇庄,就变得不大显眼了。

  因着大伙儿用的都是水泥,所以这事儿传着传着,就成了权贵们展示财力权势才想出来的新法子。

  毕竟如今大炎境内的水泥,还是用在修桥铺路上居多。

  能用水泥修筑自家庄子的,可不就是有财有势吗?

  粮种之事顺利铺开,除了朝中少数大臣之外,多数人都对此事毫无所觉。

  穆空青还因朝中权贵用水泥修庄子的事,被御史给参了一本。

  说是他穆空青公私不分、攀附权贵,在朝廷用水泥都要排队的时候,拿着水泥去讨好那些权贵们。

  穆空青还是头一回在大朝会上被点名,这感觉还有些新奇。

  穆空青对此倒是半点不慌。在大炎,没被御史参过的官,那都不能算是官生圆满。

  好在永兴帝对有功之臣着实不薄,没等穆空青想好该怎么辩驳呢,便开口说这是他允诺过的,直接替穆空青将事情都担了下来,没叫他挨更多骂。

  倒是那位参了穆空青的御史,因为觉得自个儿话说得太重还冤枉了人家,下朝后特意请了穆空青一顿酒赔罪。

  穆空青表示理解,毕竟大家都是要干活吃饭保乌纱的嘛,在大炎当御史也挺不容易的。

  大炎御史闻风奏事是太/祖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,甚至连官员上朝前在宫门外列队时都有御史盯着,谁打了个哈欠都得由御史记下来,回头等着挨一顿骂,然后再不疼不痒地罚点儿俸。

  纯纯的吃力不讨好。

  当个三年御史下来,满朝文武都得被得罪个干净。

  况且若是只看现象而不知内里的原由的话,这位御史参他参得完全合情合理。

  这位刚刚上任半年的佥都御史,被穆空青这一通话说得眼泪汪汪,就差抱着穆空青喊知己了,把穆空青吓出一身鸡皮疙瘩。

  天气一日日见凉,南方的庄子上传来消息,说是土豆和番薯长势良好,如无意外的话,第一批长成的土豆和番薯藤,在年后便能送往北地栽种,不会误了北地春耕。

  得了确切的消息,永兴帝心中底气更足,提高商贾地位之事也被放上了日程。

  永兴帝选中了几家名声素来不错,做事也聪明机灵的商贾,预备先立个典型。

  其中便包括当初那位报价一百二十万两一张船引的海商覃家。

  这家是所有没能第一批出海的海商中,报价最高的那个,直接为朝廷提供了七千二百万两白银的税收。

  且覃家发家早在前朝,历经战乱也未见落败,还曾主动以自身为饵协助朝廷剿灭海寇,更是商户中开办族学的第一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