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第12节(2 / 2)


  妇人叫穆空青那么一哄,早先的那点不愉早就忘到脑后去了。一听还能买到半板,竟还有几分欣喜,干脆地就掏了银子。

  那李府是什么人家?他家的采办都觉得好的东西,那还能有错?

  李府采办这么大手笔地采买,就像是给其他人吃了颗定心丸一般,立时便围了一圈人上来,都是要买几块尝尝的。

  后头再来人,见这片儿围了这么多人,争先恐后地要买,便也起了几分兴趣,想要跟风来上几块。

  可能这就是古代版名人效应,没过一会儿,他们带来的两大盒豌豆黄便卖了个干干净净。

  有没买到的人正遗憾,也有买到的人现下已经尝过滋味,迫不及待地问孙氏何时再来卖。

  孙氏笑得牙不见眼,连声道:“后头逢集便来,还是在此处。”

  说完,又听人群中有人喊道:“下回可得多带些油糕来!”

  喜得孙氏高声应和,直到人群散去,都还有些不真实感。

  清水镇三日一小集,后头再来镇上,穆空青肯定是没法跟着的。

  见人群散得差不多了,穆空青便凑到了穆老二的耳边,同他轻声说了句什么。

  穆老二看着自家年幼的儿子,一脸震惊。

  第13章 一些变化

  穆老二怎么都没想到,他儿子刚刚那一通唱念做打,居然是为了和那妇人搭上关系,好打听李府的事。

  穆空青知道自己后头不能跟来,索性直接将自己的打算同他爹说了。

  “方才那阿婶像是在李府做了许多年,她许是会知晓梅花姑姑的事。”

  穆空青点到即止。

  这话同穆老二提一句,也是怕他日后反应不及,叫李府的人察觉出不对。

  好在他娘亲精明,应当会知晓分寸。

  东西卖得快,也叫穆老二和孙氏得闲,带着穆空青去了一趟镇上的书肆。

  清水镇不算大,书斋也仅有一家,是清溪县博闻书肆的分店。

  只这一趟,就让穆空青深感自己的时间紧迫。

  不仅是读书的时间,还有赚钱的时间。

  一本最普通的《论语》便定价一两八钱,《孟子》定价二两,还有些名家集注,价格更是高得吓人。

  而他们今日的两大盒豌豆黄,统共也不过卖了八钱银子。

  虽说后头价格会提,但这么算下来,怕是他家的豌豆黄都卖光了,也凑不到买齐四书五经的钱。

  怪道寒门难出贵子,只买书这一道门槛儿,便足够叫底层百姓望而却步。

  若不是穆氏好歹有个族学在,那哪怕穆老头得了梅花姑姑留下的那十多两银子,也不敢开口提供他科举之事。

  回去之后,穆空青便着手开始回忆并记录下自己知道的,对当前朝代来说比较新奇的吃食。

  另一方面,穆空青在学习接收新知识的同时,也在练字上花费了较往常更多的精力。

  对古代寒门学子来说,几乎人人都曾为书肆抄过书,也不是什么需要避讳的事。

  所以,借抄书的机会背书,便是穆空青想到的,一个低调,又能开源节流的法子。

  之后,孙氏和穆老二又卖了两趟豌豆黄。

  当他们第四次挑着木盒去镇上时,便有一家糕点铺找上了两人。

  卖方子,这是之前早早便商议过的事。

  清水镇不大,镇上最有名,也最能出得起价的,也就这一家糕点铺。

  所以当对方提出用十二两银子买断方子的时候,孙氏和穆老二根本没想过拒绝。

  孙氏一番抬价,将价格提到十五两,收了银子,便爽快地将方子给了出去,甚至都不必回家商量。

  事实上,镇上的糕点铺过了这么久才找上门,已经很出乎穆空青的预料了。

  再一听这十五两买断的价格,穆空青估计,八成是他们也想过自个儿做着试试,只是没想到油糕这名字太有误导性,所以失败了,这才不得不出钱买。

  卖方子加上之前卖糕点的钱,这一一个豌豆黄,便给穆家换来了近二十两银子。

  有了这笔银子,穆家这些天里,因穆空青开始用纸、墨写字,而颇有些紧绷的气氛,也稍缓和了下来。

  穆空青知道自己手上力道不足,又怕自己骨骼畸形,不敢用什么坠重物的法子去练,就只好整日里悬着手腕。

  吃饭时悬着、看书时悬着,闲来无事还要在空中做执笔状,默一默当日学过的内容。

  就连教穆大力、穆大丫他们时,也用握笔的姿势握树枝,在沙土地上一笔一划地练。

  该说不说,到底是有过硬笔书法基础的人,穆空青练字的进度,也还算顺畅。

  至少在老族长看来,已经不输给他读书的天分了。

  穆空青的几本启蒙书学得快,多少仰赖他的好记性,以及过去在学堂外零散听了不少的功劳。

  可这练字方面,老族长可以亲眼看着他从一□□/爬字,到现在称得上一句“端正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