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穿成娇软废物在末世封神 第136节(1 / 2)





  这个世界的祁邪,是狗狗祁呢。

  ——

  已经走出医疗所的祁邪,想到刚刚自己犯的蠢就想回炉重造一次。

  他心里很是担忧,想东想西。

  姐姐的名字叫元幼杉,很好听,果然和他想的相差无几。

  可她会不会觉得自己很轻浮,动不动就叫第一次见面的人‘姐姐’。

  因为元幼杉这个世界的相貌是东方美人,生了一双瑞凤眼,视线扫过去时还是很有气势的。

  听他的那些朋友说,一般这样的漂亮姐姐都是御姐型的,不屑和那些心智不成熟的纨绔交往。

  她会不会觉得觉得自己刚刚太不稳重,太幼稚,喜欢精英类型的……

  越想祁小狗越难过,跨起一张脸来。

  若是元幼杉知道他在想些什么,应该会在心里的评判再多加一句:

  还是个多愁善感的狗狗祁。

  第91章 清醒地沦陷

  吉山灾情第40小时。

  下午时分,本就闷热的天气再度升温,断壁残垣一层层堆叠,让灾后城市的地表温度无法散热;

  饶是踩着靴子或者运动鞋,仍旧忙碌在救援一线的搜救人员们,依旧能感觉到地面烘烤着脚底板的温度。

  尚且活动在外的人已经燥热难忍,可想而知还被压在废墟之下、还没有得救的难民们,正在承受着怎样的折磨和惊恐。

  “快快快!那边起重机抬升的支点断了,去几个人帮忙!”

  京市武警大队的休息区外,两个一身尘土的搜救队员前后进来,搀扶着一个神情痛苦满头大汗的队员;

  其中一人便是队长尹常明,“老李过来搭把手,扶他去处理一下脚下的伤口,他刚刚踩了个钢筋钉……”

  等在轮休的队友们接过受伤的伙伴,帮他把脚上的鞋子脱下后,才发现伤口处已被血渍泡得发胀。

  从兜里掏出两张纸擦擦汗,尹常明没忍住骂了句脏话。

  “他娘的,这鬼迷的老天发什么疯,今年一件事接一件,马上人都要活不下去了!”

  “谁说不是呢,年前还没这么多事情……”

  过年那会儿还是安安生生的,谁也想不到新年新气象迎来的不是喜兆,而是灾情。

  早春三月提前到来的梅雨季又快又急,跟泄洪似的连下了好几天,导致许多大江中下游的新稻毁于一旦,地处低洼区的偏远地区,更是被淹得家都没了。

  无数老百姓日子刚刚好过一点点,又被打回了原型。

  当时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,是某县最大的养猪场一夜涝死,上千头已定出去的猪仔和成猪被大水冲走,崩溃的场长难忍破产背债,从湍急的河流跳了下去。

  于是网上全是议论和声讨气象局的;

  但那次本就是几十年来都不曾有过的事情,气象局也并没有预测到雨季异常提前。

  好在那场大雨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

  等雨季一走,日子又逐渐恢复平稳,这段记忆也就淡出了民众的记忆。

  谁知随着春季愈盛、盛夏来临,大家又发现事态朝着另一个极端走去。

  不少田地里种田的老农民最先发现了降水异常,他们是靠侍弄农作物养活一家,而尤其是南方作物吃水量大,约大半个月不怎么降水时,他们已经慌了神。

  一开始‘旱灾’的消息在网上蔓延开来时,大部分普通民众都认为是在危言耸听。

  “这都啥年代了啊,哪儿来的旱灾啊,别传播谣言了行不行,我还世界末日了呢哈哈。”

  “一两个星期不下雨不是正常么,我们这边一个月不下雨也是正常情况好吧。”

  “看楼里的发言就知道无知者还是多的,天气旱和年代有个毛线关系,看清楚新闻上写的是哪儿,那里本来就是南方农业大省,过去几十年降水量都是本国最多的,尤其是岷江下游。现在连那边都快一个月没飘毛毛雨,本月全国降水量几乎没有,你们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……”

  “真的不是危言耸听,老家是岷江的,那边的亲戚都说大旱要来临了,现在都是抽岷江河的水勉强灌溉作物,再不降水今年这批早苗要侍弄不活了。”

  后来无降水持续到一个月、一个半月后,大家才真正慌了。

  吃水需求量大的南方尚且不提,连一些北方的百姓都感受到了空气愈发干燥,城市里的植被叶子蔫头蔫脑。

  这场持续了大半个星球的旱灾,给全球经济一记重创,一些以对外出口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大国,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赤字。

  任凭气象专家们怎么观测、猜想,都无济于事,雨水该不下还是不下;

  各种国际阴谋论、灾难论在内网外网齐出。

  无论民众们怎么恐慌、怎么哀嚎,从春4月底到现在10月,本国降水日记录最多的城市也不过二十天左右,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降水有多么恐怖;

  而这已经是国家尽力补救、人工促进降水的结果。

  若是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,恐怕真会发生遍野焦土、寸草不生的情况。

  有不少专家学者信誓旦旦,认为这场旱灾会像异常的梅雨一样,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时间就会随着季节转变过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