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八十四章:凯旋





  大宋历熙宁元年冬,捷报自边关八百里加急传进了汴京城,将守将王韶率三万将士大败西夏十万精兵,拓跋秉常仓皇逃窜的消息宣扬得满城皆知。整个都城随即便陷入一片高呼“万岁”的声浪之中。

  大庆殿上的皇帝赵顼将王韶的公文反复看了三遍,每看一遍,都会拍着龙椅的扶手大喊三声“好!”

  赵顼如此激动,自然是事出有因的。

  自拓跋元浩建立西夏政权以来,与大宋交战数次,借着西夏兵将的彪悍,两方之间的战局多为西夏胜多败少,庆历元年,仁宗皇帝赵祯授范仲淹、韩琦为帅,与西夏交战,同样一败涂地,也正是因为此战,范、韩二人领导的“庆历新政”也宣告失败。

  而如今,祖上从未战胜过的西夏军,被自己的戍关将领打了个落花流水丢盔弃甲,令拓跋秉常再不敢滋生南侵之意,如何不令人欣喜若狂?

  随即,犒赏三军的圣旨自宫中颁出,王韶班师回朝授封平西元帅。

  满城沸腾之中,司马光的脸色却是极为难看,原本以为王韶领军驰援边关,虽不至于惨败,却也会被西夏军拖上个一年半载,届时他们便可以王韶出兵不利为由,批判王安石的新政纰漏甚多,以至外强中干国力不济,借以取缔,怎料这才过了多久,拓跋秉常便已坚持不住了,这岂非是说大宋将士个个骁勇善战,西夏军一触即溃,王安石的新政更是无懈可击么?

  满面愁容的众人之中,一位白发老者倒是一副我心甚慰的模样:“王韶此次大败西夏军,了我与范兄多年夙愿,本该高兴才是,君实又何必垂头丧气?”

  司马光叹道:“韩相有所不知,这王韶是为王安石所举荐,如今得了如此大功,朝廷论功行赏,王安石更是势大,我的想要取缔他的新法,岂非难上加难?”

  老者闻言沉声道:“老夫当日的确批评过他试行的青苗法,那只因此法看似为百姓生计而谋,实则已被官僚地主所利用,如今他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,百姓家中存有余粮,便无人前去借贷,此法也就名存实亡了。至于其他法令,目前看来都是令我大宋国富民强之举措,新法有功无过,为何还要推翻?”

  说话的老者自然便是仁宗时主持庆历新政的韩琦韩相爷,而与他齐名的范仲淹,更是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闻名后世,这两人本就是忧国忧民的官员,自然不是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地主阶级可比。

  司马光只能是一声苦笑,并不答话,当初选择与韩琦结成同盟,完全是为了利用他作为朝廷元老的威望,共同扼制新法,总以为自己与韩琦的意见不能完全同意,却也是异曲同工,旨在反对变法,而如今看来两人的出发点完全不在一处,从而也决定了如今他与这位韩相的分歧。

  真是一步错,满盘皆啰嗦。

  王韶回朝之日,汴京城万人空巷,百姓纷纷聚在西门大街,争先恐后想要一睹溃败西夏军的熊罴之师,端坐于战马之上左右拱手还礼的王韶兴致却是不高,一脸木然的模样,等到觐见皇帝接受封赏之后,与王安石回府,这才对着丞相大吐苦水。

  “下官率援军赶到边关之日,正是西夏军大举进攻之时,我军虽然人数并不占优,却也依托坚固城防,将西夏军牢牢挡在了关外,两军焦灼数日后,唐钰送来第一批掌心雷,唉……”

  听王韶叹气,王安石皱眉问道:“难道唐钰的掌心雷只是个绣花枕头?”

  王韶苦笑一声摇摇头:“他运来的这个火器,简直令西夏军闻风丧胆,令我军势如破竹,两军对垒,我军根本不必前进,只等敌军冲阵时将掌心雷丢出去,只需片刻,便能炸伤炸死敌将无数,而我军毫无伤亡。”

  “哦?当真如此厉害?”王安石的双眼中早已泛起了星点闪光。

  王韶点点头:“期初拓跋秉常率军攻城,西夏军根本无法靠近城池,之后西夏军后撤五十里,下官率军追击,只领一万人,便将对方的八万大军撵出了大宋国土。想来无需等上多久,拓跋秉常便会派人前来汴京议和了吧。”

  在短暂的兴奋之后,王安石渐渐冷静了下来,唐钰掌握着如此犀利的火器,又在宋境之内不断积攒着民心,若是他日有所图谋,那真可谓所向披靡,谁与争锋了,所幸的是,他知晓唐钰根本没有争雄之心,否则何必如此不予余力地相助自己,换了旁人,早就凭借这股力量开疆扩土自立为王了。

  “你可曾将掌心雷拆开研究?”

  王韶道:“那是自然,只是所用的火药中有几味成分,无人所识,想来配方掌握在唐钰手中,这便是下官打了胜仗却觉无半点成就之原因,唐钰此人若是有朝一日居心叵测,实非大宋之福,丞相需有所提防才是啊。”

  “唐钰这小子空有才情却胸无大志,这种人其实很易把控,只需给他足够的空间,令他衣食无忧优哉游哉便好。”

  不愧为大宋的宰相,早已看穿了唐钰的个性,此刻的唐钰正在云玉县的别院内设计修建一个大浴池,只因之前的那一出一龙双凤的沐浴闹剧,令他觉得木桶太小了,辗转腾挪太过折腾,不如造一个更大的来得舒服。

  汴京的寒冬远比广陵城猛烈许多,饶是穿上了厚厚的棉衣,唐钰也没有丝毫出门的心思,若非棉儿闹着要在除夕夜出门放孔明灯,他才不会冒着严寒去到街市。

  云玉县城略显低矮的城楼上,无数带着新年愿望的孔明灯冉冉升起,烟花爆竹响成一片,与万里雪飘的洁白世界争相辉映,倒也透出了锦绣大宋的另一股雄浑之气。

  熙宁元年,政通人和,海晏河清,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另一个太平盛世的来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