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9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就没考虑过,说不定只是人选不合适?换一个试试不就行了?”

  薛定沉默片刻,语气略萧索,“起初想过,后来就觉得,我这辈子,大概就适合孤家寡人,亡命天涯。”

  听出他话中的情绪,她一愣,“为什么?”

  薛定侧头看她,适应黑暗后,反倒能看清她最细微的表情。

  此刻的祝清晨,安安静静望着他,黑白分明的眼,在黑夜里光彩夺人。

  “……我不是个安分的人。”

  他生在老北京大院,父母都是众人口中的高级知识分子,自他年幼起,就四处奔波。

  他的童年是跟着家中的老人度过的。

  老爷子是空气学专家,爱看新闻,关心国家大事。遂他这当孙子的,每晚都听着老爷子念叨时政,闭眼睡去,大清早又听着收音机里的国家大事,睁开眼来。

  老太太在名校任教,是世界文学领域的老资格,别人读书认字都从“锄禾日当午”开始,他的启蒙教育却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“卑鄙的灵魂摆脱压迫后便要压迫别人”启程。

  他说起童年来,普通话里也带上了老北京的味儿。

  从前祝清晨没觉出来,大抵是因为他搞新闻,也曾纠正过那口京腔,如今随意起来,也染上了一星半点的调子。

  挺好。

  薛定说:“我自小就不爱跟人混一块儿,总觉得身边的人,相处一时可以,时间一长,秉性脾气都摸了个底儿透。”

  你瞧瞧,他说底儿透。

  这词她反正不会用。

  他又说:“一旦摸清楚别人的脾气,就觉得有些乏善可陈,你的所有举动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,你都一清二楚。他人心中想什么,自私自利的,卑鄙阴私的,全看在眼里。”

  “同一个地方,也不愿待太长。平静的生活是一潭死水,总觉得生活在一成不变的日子里,人都会变成涸泽之鱼,起初还想摆摆尾,到后来就跟在泥浆里似的,游不动了。”

  所以后来,他成了记者,又从记者成为了战地记者。

  老爷子的新闻教育功不可没,老太太的文学大义也劳记在心。

  在烽火连天的世界另一端,他看见了太多超越个人情情爱爱的惨烈景象,然后就再也回不到平凡的岁月中去。

  “……索性不谈了。我这职业,高危,不安定,谈了也是平白无故浪费别人的时间。更何况,也没人愿找我这样的。因为外表、外在条件,一时受到吸引,但凡了解了我的职业状况,恐怕也都避之不及。”

  他的声音在耳边,低沉,柔和。

  不同于那个奔波在烽火中的男人,亦不是那个英勇冲上前线的战士,这样的薛定,忽然间变得很有生活气息。